講到新北捷運(臺北捷運)環狀線,不知道你會想到什麼?是在板橋站慢到受不了又極度吵雜的進站、站外轉乘的崩潰感受,還是景安站出站動線的煩躁呢?無論是哪一種不好(或好)的體驗,現在的環狀線也許可以帶給你另一種印象。配合今年 (2023) 的臺灣設計展在新北市舉辦,新北捷運改造環狀線其中一輛列車 (104) 的兩節車廂,成為 2023 年臺灣設計展衛星展區的移動展品 B7,究竟有什麼看點呢?實際來體驗看看。
相關貼文與介紹
在手機版上,Facebook 貼文區域可能會因為外掛關係而產生不正確的大小,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環狀線在今年移交給新北大眾捷運公司營運後,就一直有大大小小非正面的消息報出;此外,後續路網工程似乎也不太順利,更為這條需要成環才得以發揮最大效益的捷運路線增加更多不確定性;原先轉乘動線就不太方便、線型又過於彎繞,環狀線的現況一直沒有辦法獲得大眾許多認同。
儘管如此,配合在新北市舉辦 2023 年臺灣設計展所改造的列車,讓環狀線在一片不看好的氛圍中,注入了一點還不錯的正面消息。我也趁著還在臺北的機會,搭上了這班「環狀線移動美學」列車,由大坪林到板橋,感受一下結合鳴日號設計團隊與新北市在地工藝職人靈感的列車改造作品,有什麼突出的特點。
響應環狀線車廂與設計展,本文章深色呈現,輔以環狀線黃色點綴。深色模式真香!
(某些元素色彩可能因網站樣式設定限制無法更改,可視程度不佳。我盡力了⋯⋯)
寫完之後的感覺:真覺得自己是在寫全能住宅改造王的文案……
一半深、一半淺,融合在一起
改造的車組並非全部改造。就上線當天的狀況,僅有大坪林方向的兩節車廂經過改造,而且這兩節車廂的改造也僅有半邊是全面改造。據官方說明這樣的設計是「一面看山、一面看海」的融合設計,此外也讓旅客可以方便比較改造前及改造後的改變之處,不過哪一面是看山、哪一面是看海倒是沒說明白,讓我猜:山是黑色、海是白色吧!
雖然說是半邊改造,不過深色廁所擁有的比例,還是稍稍大於淺色側,大約是 60%、40% 的占比。此外,即便「海側」的淺色底沒有大規模的改造,仍有許多小細節改變了;不僅椅子重新設計成黑色款式,椅面的材質也和原先列車的座椅不同。其餘改造細節,下面也會提到。
金屬座椅加上藤編造型
「藤編」算是很傳統的記憶——耐用的椅子、涼快的感受、強大的手藝,有時還會不小心被藤編夾到肉。這樣的改造融合新北在地元素,讓藤編作為主體設計中的大量點綴,博愛座、扶手,甚至是一般座椅本身都可以看到藤編靈感的存在。
深色一側的座椅用金屬框包圍,在車廂內十分突出,相較於淺色側顯然略高一籌。這金屬框讓獨特的座椅與車廂融為一體,有種坐在開放盒子的感受。這經過改造的座椅都是金屬材質,再以黑色烤漆呈現霧面觸感,非一般捷運常見的硬質塑膠座椅,官方說明是讓「冰冷」的捷運車廂注入一點手作溫度;儘管在我的認知中,「金屬」的材質本身就可以套上「冰冷」的標籤,不過現場看了的確是沒有這麼冰冷;也許是因為車廂照明是暖色調,搭配黑色的金屬座椅,會讓人有種溫度之感吧。
深色系的車廂元素
作為全面深色化的車廂,除座椅外就連燈飾、扶手及拉環等等都經過重新設計並與深色系相搭配。車門與緊急告示貼紙改以灰黑色為基底,輔以環狀線原有的活潑亮黃元素;燈飾以暖光為基礎做間接照明,拉環從原有的黃色系三角形改為米白色圓形拉環,這樣沈穩的風格真是有料!
唯一讓我覺得較可惜的是,我原以為米白色的圓形拉環會有彈性,殊不知他與原本的黃色拉環都是硬質的,只不過米白色的拉環看起來不像塑膠製品。對於身高較高的旅客們來說,這樣的拉環撞到頭仍會相當疼痛。
會這樣說,是我剛好在先前看到有人提議,希望臺北捷運公司把車廂內的拉環改為軟式拉環,如此即便某些旅客身高較高,也不會因為在車廂間穿越,頭撞到拉環而不適。我剛好是「常被拉環擊中族群」,所以我當然也希望拉環能改成軟式的,對我而言會比較方便;相較之下,高雄捷運的高運量列車便是軟質拉環,故在捷運車廂內使用軟式拉環並不是沒有先例。不過我印象中北捷似乎對「軟式拉環」這件事給了明確的暫不推行回覆,看來要在北部的捷運內看到軟式拉環還不太可能。
除了米白色圓形拉環以外,深色側的車門也加上了深色貼皮,車門上的警示貼紙亦一同更新;原本捷運常見的黃色底、黑色大字緊湊文字風格的貼紙,在深色模式的車門中變成了縮小字體、貼近車門顏色的灰黑色底,輔以環狀線黃色作為圖示顏色的警示貼紙。而淺色的一側車門未變,仍維持米白色風格,不過貼紙也隨之更新,將最原始塗裝中車門的貼紙背景色由黃色改成米白色,相較之下環狀線黃色的圖示,在淺色側的貼紙上,看起來就沒這麼明顯了,呈現對比度不足的感覺,是一個明顯缺陷。我還蠻喜歡深色系的貼紙,達到一個很高的程度的設計感。
以往捷運的貼紙或告示,大多都是將文字或元素充滿整個貼紙的版面,能大就大、能擠則擠,用巨大的文字和圖案增加可辨識性;在最近由臺灣設計研究院主導的空間改造案例中,可以發現指標部分的內容排版都有更多「留白(留下空白空間)」,從車站、衛生所到車廂內的告示都有類似的設計。這樣的設計在美學方面,應是比原本的指標更好;不過字體顯著的縮小,對於年長者而言是否友善?又或者可以往另一個方向思考,車門上的指示貼紙被看到的機會又有多少呢?有需要這麼多的告示嗎?講求極簡風格,是否不製作這些貼紙,也是另一種極簡形式?
至於前面所提及的暖光燈飾,則應是藉由環狀線既有的燈光下去改造。為了降低燈光在深色一側直接照明的刺激感,可能降低深色車廂的沉穩感受,深色側在原本的燈座之下加上擋板,搖身一變成為間接照明,柔和而不失公共場所的照明需求;淺色一側也不馬虎,由於維持原本的照明形式,又可能讓淺色區域過於明亮,奪走深色區域的風采,淺色區域的燈光也用 U 型燈罩將燈光過濾後才灑落車廂,質感同步提升。
圖集|深色側的燈光採用擋板進行間接照明,淺色側的照明採用 U 型燈罩過濾光線。
我看到有人說這樣的配色蠻像新改造的麥當勞,不得不說確實有幾分相同;不過深色系大行其道,大從室內裝潢、小至家電與手機介面都可以輕易見到深色系的身影(還賣比較貴!),即便深色系也是百搭色,不過所能搭配的色彩依舊和淺色系的搭配色彩有所不同。這樣的限制之下,能相混合的顏色減少了,致可能用上重複色彩的情境下,再加上環狀線以黃色為識別色,才會讓人有種進到麥當勞的感覺吧!
我倒覺得藤編的原色與深色的搭配很不錯欸,逆向思考的話麥當勞或許可以為他們的餐廳增加一些藤編設計,如藤編座椅啦、藤編點餐區之類的,可以為冰冷的美式速食店增加一點臺灣傳統氣息(?
鐵份補給,一次給你
這是我覺得也很大的一個看點。本次改造將靠近車頭一側的相親座位移除,並更改為面向前方駕駛檯的觀景窗位。不僅滿足鐵道迷的鐵份補給,更是給予喜歡看高架及地下鐵路風景的旅客(就是我本人)一個觀賞好所在。
要在臺灣看到軌道運輸的車前景,除了輕軌外就大多是無人駕駛的中運量系統(臺北捷運近來也在將高運量列車的車前景錄影上傳到 YouTube)。我覺得車側的窗景與車前的窗景是非常不一樣的,車前的窗景會更有乘車「前行」之感,我非常喜歡;也很常看到車頭座位區上的旅客經常盯著車前窗景。這次的改造讓喜歡看車前窗景的旅客可以正著頭看出去,再也不必扭轉身子望著遠方的風景了;我是很感謝這設計,無論是不是刻意配置這個座位,都照顧到了旅客的需求。
一同其他改造區域,在車頭區域的座位也加入編織設計;此處的椅背採用了大面積的編織,椅腳穩穩地落在車廂中線,獨立於其他座位區的風格,更顯車前景座位的珍貴與獨特。椅面也不若其他座位區採取強制人數設計,目視可坐 2~3 人,得以和親朋好友一同共享觀賞車前景與軌道設施的樂趣。
更讓人驚豔的是,平常隱藏在蓋板之下的駕駛檯面,也像想參與車前景旅客坐車的樂趣似的,揭開自己原本的神祕形象,讓整個車頭區域成為了小小的捷運車廂探索館。車窗前的 “MOVING CRAFT” 字樣,更帶來一種「搭捷運本身就是運輸目的,我就是要搭捷運」的享受。
即便沒有放上駕駛檯各種按鈕的說明,也沒有提及隨車員在手動駕駛時如何操作列車,都足以滿足旅客們的好奇心,是鐵份補給的大來源!
搭後感:好評,細節可再更好
即便環狀線有這麼多被刻意打造的缺點(轉乘動線、轉彎半徑 blablabla),這次的車輛短期改造,確實能替環狀線加分,就算他不是營運上的必要項目,且路線上就這麼一班車改成這樣子。
我是覺得改造後的內裝,會讓人意識到車廂的氣氛有很多種表現的形式。或許是捷運大多數為地下路權關係、也或許考量到捷運的客群大多是通勤族,多數列車車廂打造時會強調「有活力、有生氣、採光良好」的路線。環狀線原先的內裝便是這樣的思維所出現的作品,老實說很好看、也很舒服,燈光配置柔和但不失照明效果;只是,如果我們把內裝改以沉穩的思路設計,進一步幫車廂內裝開啟「深色模式」,那又會是什麼樣的結果?環狀線車廂這次的改造,很順利的幫我們證明可行。
其實深色模式的車廂,在捷運上不是沒有前例。捷運新北投支線的專用列車,就為了配合溫泉感受改造車廂內裝,大量運用原木色系;但「我自己」覺得變得灰暗,且質感並未顯著提升,反而原先的高運量列車內裝乾乾淨淨,簡單美觀更吸引我。不知是否是環狀線的內裝保留了一半的原始設計(即淺色側),就沒有帶給我很明顯的灰暗感,反倒如官方所希望達成的,深色系配暖光,是有種溫暖的成分在,當然也有可能是職人的手藝讓車廂內真的有種很親近的感覺也說不定(用的比例和形式都很到位)。到底深色的設計合不合大眾胃口,我想再過幾天,有越多人的搭乘心得,就會更為明朗。
這次改造美中不足的是某些地方較為粗糙,比如說淺色側的天花板扶手,為了要遮擋原本欄杆的黃色,而用米白色膠布將欄杆纏繞,殊不知某些部分並未纏繞到而露出一些原本的黃色;纏繞膠布的手法讓人感覺像在修補羽球拍的手握區域,露出黃色之處更讓人感到未注重細節。
另外,在車頭駕駛檯區域,為了改造座椅配置而將原本相親座位的座椅移除,並把固定原有座椅的區域先以臨時擋板遮住,但那擋板像是道路施工的暫時瀝青般,橫的直接蓋過原本車廂的線條,有一個非常明顯的「補貼」痕跡。
可能就是因為這次改造的車廂在設計展之後就會還原,所以用了這樣暫時的措施,可以理解。不過整個車廂的改造還算成功,就遺漏一點細節,也是有些遺憾。
綜合之下,改造後的列車還是給我很好的搭車體驗,也給我嶄新的想像。深色模式從電子產品的介面中過渡,全面融入人們的生活,各種相對應的配色和玩法更臻成熟,樂見深色模式持續拓展領域,擁有更多可能。
最後提醒想要搭這班車的讀者們,記得查看新北捷運公司的時刻表,並利用臺灣設計展期間去搭乘,不然這樣的內裝是不會維持太久的!也推薦大家去逛臺灣設計展,絕對收穫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