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長公路(臺30東段)單車記行

單車環島總是充滿想像與未知。譬如我們原先計畫台東~花蓮路段全部取道台 11 線,以為「東部濱海公路」就像西濱公路一樣,平坦的看不到盡頭,舒適好騎,打算分兩天騎完,把中間的休息點訂在台東的成功;但台 11 線實在不好騎,因此我們決定回到台 9 線,比較好應付行程上的突發狀況,台 30 就是聯絡這兩條公路的最佳路線。

車環島總是充滿想像與未知。譬如我們原先計畫台東~花蓮路段全部取道台 11 線,以為「東部濱海公路」就像西濱公路一樣,平坦的看不到盡頭,舒適好騎,打算分兩天騎完,把中間的休息點訂在台東的成功;卻怎麼也沒想到東部的「海岸山脈」名副其實的貼著海岸線長出來,台 11 線也就在狹窄的海岸線上縱貫,「路無四里平」,不斷的上上下下,時陡時緩,再加上彎繞的道路,已經累積好幾天疲憊的我們實在承受不住。何況台 11 線要進花蓮市前,還有整條道路海拔最高的「牛山」要越過,光聽就覺得毛骨悚然。因此我們決定先回到台 9 線,比較好應付行程上的突發狀況(如:體力不支、臨時需要補給等),台 30 就是聯絡這兩條公路的最佳路線。

本文已於 2022/04/22 更新。

為了讓本站逐步脫離託管於 Flickr 的相片,接下來我會把之前寫的每篇文章圖片都更新,所有相片都將寄存於網站的伺服器內。另外也會修復損壞的圖片。

回來看這篇文章與臺 30 環島時候的景緻,再想起去年臺 30 東段嚴重損毀的慘狀,心中滿是感慨。

Cover|其實圖片應該改成「台 30 東段」玉長公路單車記行比較恰當。

為何取道台 30?

海岸山脈的阻隔,讓花東地區的景色被分成了兩邊。一邊是以縱谷平原為首,較為熱鬧與知名的景致,台 9 線與東部幹線皆興建在縱谷平原上,到了花蓮縣還多了條台灣最長的縣道-193;另一邊則是自然綿延的海岸線,台 11 線在花蓮與台 9 線分出後,持續沿著海岸線縱走,直到台東再由台 9 線繼續沿著海岸南進。這中間可橫貫海岸山脈的公路不多,僅有台 23 線、台 30 線與鄉道花 64 等等。

因為我們在東部是由南往北行,選擇下榻在台東縣成功鎮的民宿,離台 23 已經很遠了,況且台 23 的路況不佳,所以不考慮。又省道的路況與設施會比鄉道來的好,且台 30 也是這幾條道路中最簡單的路線,所以台 30 是理所當然的選擇。

台 30 線是將幾條不同的路用編號連接起來的省道。現有的台 30 線起點為舊有的台 18 線里程 192 公里。台 18 線阿里山公路,西起嘉義高鐵站東至塔塔加,原本還有繼續向東穿越中央山脈到花蓮的計畫,當時稱「新中橫」,後來基於玉山國家公園的設立與生態保護因素未建,成為台灣第一條未興建路段與東段被解編的省道。

然而當時尚有另一建設穿越海岸山脈公路的計畫,因以玉里為起點,橫貫海岸山脈後達台東長濱連接台 11 線,所以被稱為「玉長公路」。於是這條改善與新建後的「玉長公路」和被解編的台 18 線東段,以與台 9 線共用路廊的方式連接起來,這三段路為今天的台 30 線。而我們這次走訪的,就是「玉長公路」,即台 30 線東段的 16 公里。

玉長公路以既有路廊拓寬改善與新建隧道等方式施工,海拔的最高點是 400 多公尺的玉長隧道,顧名思義,一端為花蓮玉里、另一端為台東長濱。雖然已經是現代的道路工法,但因為出了玉長隧道的台 30 很接近海岸線,路線不但迂迴,還採急陡坡下山與台 11 線連接,逆騎而上的我們還載著行李,倍感艱辛!

以下開始道路記行!

台 30 線逆騎-驚人的陡坡

16 公里的距離對我們算是小數字,畢竟目標里程每天都動輒 100 公里以上,若以平均時速 20~25 公里去騎,不到一個小時就可以騎完。但我們卻在玉長公路裡卡了 3 個小時,這路的陡坡真的不容小覷。

台 30 全長 35.3 公里(圖片基於隱私將人像模糊),我們才爬到 35K 就已經氣喘吁吁;但長達 16 公里的路段沒有任何補給站,我們只剩下早上出發前,在成功市區 7-11 購買的一些水、糖果與能量果凍。

玉長公路多為雙向兩線道的配置,足夠應付本來就不大的車流。特別的是,這裡的中央標線有稍微加寬,並用防撞桿隔離雙向,成為標線型的中央分隔島;兩側用常見的 W 型鋼浪板做為護欄,沒有加高。會這樣設計,應是基於這段路陡坡又急彎的特性,留下多一點的車道緩衝空間。

由 35K 處回望海岸線,短短 300 公尺已爬升相當高度,加上沿線建築物還算低矮,太平洋的湛藍向四周完美展開,呈現在我們眼前。居高臨下,台 11 線有如鄉間小弄,卻已經是這地區最重要的聯絡幹道;山與海密不可分,藍與綠調和大地,蜿蜒的公路將這兩者的距離拉得更近了。隨便在分隔島上按下快門,就算使用手機相機,照片都能療癒人心。

過了 35K 後坡度開始減緩,我們調整步調,繼續向前挺進。前述說到玉長公路仍有不少彎道,但車流量不大,來往車輛也都相當遵守交通規則,是單車族適合的挑戰路線。公路總局也將台 30 列為環島一號線的支線,聯絡花東縱谷平原與海岸線。

髮夾彎似乎是山區公路的必要元素,也是許多駕駛常常發生事故的地方,原因不外乎高速過彎,但無法知道前方的彎道幅度,因此擦撞護欄;或是下山緊踩(握)煞車不放,使得過彎時煞車失靈。如果是騎機車下山,通常機車都有引擎煞車的機制,如果不超速,只要將油門放開,不需要煞車就可以安全過彎;如果車速稍微快一點,煞車稍微按一下就好。當然駕駛方式百百種,也不是所有人都像我一樣都這樣駕駛下山,但最重要的是煞車不可以一直作用,否則失靈是早晚的問題。

玉長公路的髮夾彎半徑加大,使得彎道不再那麼又急又險,彎道中間的空地則有特意整理過,放置一些造景,只不過如同台灣各地的公路設施,最後的養護可能只剩定期除草,無暇也沒有人力去維持設施的完整,這是比較遺憾的。

約莫 34K 處,有一處自行車休息站,真是我們的救贖。這休息站配有自行車停車區、觀景台和座椅,並被命名為「長濱自行車休息站」。我們在此稍歇、佇足拍照,這裡的海景比剛剛 35K 處更顯遼闊,可惜山上天氣風起雲湧,雲雨發展蓋過藍天,還有隨時會下雨的可能。

休息站還可以看到玉長公路在山區內彎繞的景象。才剛從右邊慢慢的爬升上來,一個髮夾彎後又向左邊揚長而去,看不見盡頭。剛剛爬的氣喘吁吁的上坡,不到一會已經在我們下方,海岸線逐漸和雲交錯在一起,越來越模糊。

玉長公路的 16 公里分布相當平均,玉長隧道大約就在公路的中央,兩段分別向下降至花東海岸線與縱谷平原,所以可以準確的知道大概還要多少距離才能結束這些艱難的上坡。33K 里程牌的出現,代表我們剩下 5 公里的上坡要奮戰。

對了,這篇文章中的每一章照片都不是特意停下來拍的,而是邊拍攝邊休息,因為上坡真的太折磨人了!夥伴大都還有體力,但我狀況相當不好,看來以後是不能零練習就直接環島(以為有了第一次環島的經驗就相當有自信的我)。有趣的是,33K 附近的人家嗅到了單車客的商機,知道前面的山路相當痛苦,擺出了一個告示:

累了嗎?我們提供把腳踏車和人運送到玉長隧道口的服務!

沒有註明任何收費方式,也沒有人在等單車客上門。不過我還真的有一絲念頭要把我和單車交給他們,前幾天逆風和南迴的路況,幾乎把我的耐心和體力消耗殆盡,現在有人可以提供救援,還有理由不用嗎?

但是!單車環島,除非真的身體不適,不然騎完全程是一定要堅持的信念。仔細想想,下次來到這裡不知道是幾年之後,好不容易有個時間可以慢慢騎、慢慢逛,享受最自然純樸的台灣東部,到最後如果還是被車載著,所有風景都呼嘯而過,那單車環島的最大意義:「親自踏上」,就不復存在了,相當可惜!所以還是繼續堅持下去!那之後一到玉里就到車站等兩鐵班次,這又是怎麼回事呢?當然是因為太累啊!一想到還有 70 公里腳都軟了!

騎著騎著我們到了 32K。玉長公路因為是新開發的道路,周邊少有產業道路,或一堆建築物及電線杆等等遮住視線,而且這邊也有許多山中的「小台地」,視野時寬時窄,有時看似地勢平坦,有時高聳的山脈又佇立在我們眼前,搭配前方繼續向上爬升的路,我們明明知道 28K 已經快到了,卻控制不住時間的流失,而是掙扎的握著單車把手繼續前進。

登的越高看的越遠,騎的越遠視野越高,不只是旅行的意義,更是單車環島的核心。

當我們看到下圖的景象時……都笑了出來!因為有個門架。門架的特殊之處,就是代表玉長隧道快到了。一般來說,要在普通公路看到門架,不外乎是重大路口的指標或資訊看板架,或是公路建築物的限高架。這門架就是作為可便資訊看板的置放架 ,同時也可過濾一些超高車輛(但車要這麼高也很難),所以,玉長隧道我們來啦!

前面提到,玉長公路有將一部分的路堤和路肩稍微整理和美化,就在玉長隧道前,又出現了一個神奇的「藝術品」-石頭上刻著「玉長公路」,還附上台 30 線的標誌!我看到的當下實在太興奮了,忍不住停下來拍攝。依舊記得 5~10 年前的台一線後壁新營段,也同樣為了美化路肩,種植許多花花草草,每隔幾公里還設置一公路總局標誌的大型「大理石塊」(不知道怎麼形容那個物體,但很龐大,就稱它為大理石吧),除了賞心悅目,或許還有一點「宣示主權」的意味在,借此宣揚公路總局的養護成效。但花花草草美觀一時,等到花凋謝了、草長長了,後續的養護都是不小的成本,總不能一直花錢重新種植吧!石頭可能是醜了點,在上面刻字也不自然,不過就造景來看有一定程度的效果,至少可以藉機認識玉長公路就是台 30 線的一部分。

說到台灣公路的名稱與編號,雖然現在大多用編號來規範一條公路,但公路俗名在坊間的流傳與知名度可能比公路的編號還高。比如「二高」-國道 3 號,是因為其為台灣第條南北速公路,更可以位置分成三段-北二高、中二高、南二高,其正式名稱「福爾摩沙高速公路」知名度比「二高」還要低;也因為「二高」相當知名,不少人誤會為「國道 2 號」,實為俗名與編號混淆所造成的有趣現象。大多數的公路俗名是取該公路連接兩端點的地名之一字,如「屏鵝公路(台 1 線)」、「蘇花公路(台 9 線)」、「高潮公路(高雄-潮州,台 88 快速公路)」,或根據其意義取名,如「南迴公路(台 9 線)」,可以很明顯的發現,玉長公路的命名原則是採前者。關於台灣的公路俗名,維基百科上有一統整,可以發現許多相當耐人尋味的公路俗名。

然後……剛剛還在遠方的門架,這下我們已經超過它啦!背面還掛台東縣長濱的地名牌,也就是說玉長隧道正好在玉里和長濱的交界處。

進入玉長隧道後,雖然隧道的前半段還是微幅的上坡,但後段即趨於緩和。而且一出隧道,便是不斷的陡下坡直到遇見位處花東縱谷平原的台 9 線,最終台 9 線與台 30 線共線一小段後,台 30 沿著舊有台 18 線東段的路廊再次向山挺進,起點在瓦拉米步道口;而台 9 線則沿著花東縱谷平原北行,見證東部的發展。

相較於玉長隧道以東的台 30 線,玉長隧道以西的玉長公路(玉長隧道西口~台 9 線交叉口)的比較單調,大多是普通的山路景色加上較陡的坡,依山傍海的壯闊景象僅限於玉長公路東段;也因為一路的陡下坡,我們沒有多加駐足,全神貫注的溜下海岸山脈,至縣道 193 終點附近的 7-11 來個大補給,結束這趟「健身之旅」。

不過在下滑的過程中,我們看到學校單車社團的學生與老師,不斷努力的向上爬,因為連續幾公里的陡上坡讓整個車隊明顯分成好幾群,但每個人都很努力的向上,目標一致-玉長隧道西口。單車的魅力莫過於此!我們都輕忽自己的能力,以為沒辦法爬上坡、沒辦法完成環島,最後堅持讓我們成功,才知道我們的實力堅強,靠著意志力完成了他,是多麼有成就感的事。

雖然短期內不會再嘗試單車環島,但是環島每天的滋味都讓人回憶無窮。事實上,我在 2016 和 2018 年都有單車環島,且 2016 年環島結束當天曾說過 5 年內不會再嘗試單車環島,卻還是說服自己再次趟上環島路。這樣就可以知道單車環島多吸引人了吧。

歲末後記

這篇文章橫跨了 4 個月,從 9 月開始撰寫,期間因為忙碌的關係,寫作進度龜速,加上刪刪改改、增減內容,直到現在才發出最終版本,篇幅卻不算太多,還請讀者諒解。本來這篇還要增加環島拍攝的台 11 線的景致分享,後來發現這樣會嚴重拖延文章發佈進度,因此就留待下一篇文章再來介紹了。請大家期待吧。

分享文章
EMC
EMC

臺灣,交通相關科系畢業。副業為鑽研電腦技術,亦從事簡報製作與教學工作。經營個人網站將近十年;從做中學,摸索網站發展方向,期間不斷更動網站主題,後終於定位於交通專門部落格,偶爾參雜一些生活思考。
本著樂於分享,追求內容豐富、淺顯易懂,希望來到這裡的你都能有些收穫 :)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