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改造—嘉義市自由路自行車道

嘉義市自由路自行車道,是近期嘉義市區內剛完工的通勤通學自行車道系統工程其中之一,亦是嘉義市環市自行車道的主線;在自由路(友忠路~世賢路段)快車道外側開闢獨立的自行車道。另有數個路口進行人本交通改造,搭配 YouBike 2.0 站點,用單車體會嘉義市的美好變得更容易了。

嘉義市自由路自行車道,是近期嘉義市區內剛完工的通勤通學自行車道系統工程其中之一,亦是嘉義市環市自行車道的主線;在自由路(友忠路~世賢路段)快車道外側開闢獨立的自行車道。另有數個路口進行人本交通改造,搭配 YouBike 2.0 站點,用單車體會嘉義市的美好變得更容易了。

TOPIC|

嘉義市近期於市內完成環市自行車道路網,由散佈在嘉義市外圍的自行車道串連形成。此次串連的環市路網包括原先未有自行車道覆蓋的湖子內重劃區;除環形主線之外,另有嘉油鐵馬道、博愛路自行車道與頂庄自行車道等支線。這些自行車道多半已完工許久,比如主線的世賢路自行車道與環潭道路等,僅有少數自行車道為全新建築。

講到嘉義的自行車道,要先提到嘉義市的道路系統。嘉義市舊市區外的區域較晚開發,多有進行過市地重劃,因此道路分級相當明顯;區域的聯外道路設計寬大,如:友愛路、四維路等,再配合外環道——世賢路的開闢,使得嘉義市有許多異常寬廣的道路。這些道路大多有 90~100 米寬,且為內側六快車道、外側一~二慢車道,有極寬快慢車道分隔島的道路配置。這些快慢分隔島除種植許多樹木,也都有規劃人行步道,等同於線型公園,提供社區居民在分隔島上休憩與聊天的空間。

嘉義市著名的世賢路為市內西半部的外環道。多年前,嘉義市政府為世賢路配置了獨立的自行車道,就規劃在寬大的快慢車道分隔島中,並逐年延伸自行車道路線,如今世賢路(文化路~新民路)都有獨立自行車道。不過,可能因經費有限或疏於維護,世賢路自行車道常有指標不清、鋪面品質低落的情況,動線的規劃也不算太好。

這次嘉義市政府規劃環市自行車道,個人覺得就有點像嘉義市區公車的重整與強化路線識別的計畫,想讓嘉義市的自行車道系統統一,並提供自行車安全且方便的路網。
在這樣與內政部合作,獲前瞻計畫補助經費的環市自行車道計畫中,世賢路自行車道挑起了環市自行車道西段的重責大任,因此原本略顯老舊的自行車道設施也逐一獲得改善。
其中,與世賢路垂直、同樣寬廣並連接市區與外環道路的自由路,在快慢車道分隔島內側開闢了全新的雙向自行車道,並納入環市自行車道系統中,可說是嘉義市內最新也最具安全意識的自行車道。此外,更配合內政部也正力推的人本交通改善計畫,將某些路口的設施改善。我於年假期間走訪試騎,驚覺嘉義市內從未出現過如此進步的自行車道,輔以分隔島的線型公園,騎起來悠哉又樂活!

這篇,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嘉義市最為先進的自由路自行車道,並看看他與舊有的自行車道有何不同。

歡迎你來到嘉義市環市自行車道系列文章。

本文章亦為單車記行系列。

嘉義市環市自行車道系列文章將會陸續推出,且不定期更新。
本篇文章是嘉義市環市自行車道系列的極短篇。(打完才發現其實也不短)
主線部分將於後續介紹。另有嘉油鐵馬道等支線,目前暫無寫作計畫。

0|綠色笑臉圖示為 YouBike 2.0 借還站點(點選可開啟原解析度圖片)。

楔子

臺灣,真的準備好讓自行車遍佈街道了嗎?

說實在話,我一直覺得臺灣政府對於自行車的定位大有問題。最大的問題,便是把自行車歸類為觀光、樂活、享受生活的運具,而不是日常生活、通勤、購物等等可以使用的交通工具。從上到下,包括交通部運輸研究所推的口號路牌式「環島一號線」、環島一之 0123456789ABCDE……支線,到縣市政府爭相把廢棄鐵路改成自行車道、建置農村自行車道等,都看得出來政府認為我們騎腳踏車是為了觀光、不是為了生活。

另外,說規劃這些自行車道,倒也沒有規劃得很好;恕我直言,最糟糕的便是環島一號線,個人用過環島一號線兩次,兩次都非常不滿意。
環島一號線為交通部運輸研究所推動,耗時多年規劃出一條主線和非常多條支線。但這些規劃多半都是在臺灣的公路網上拉路線,而沒有考量自行車的安全與需要,僅有少數路段有另外透過工程手段讓自行車得以安心騎乘。自行車騎士在路上需依賴環島一號線路牌及標線得知路線走向,獨立、有自行車專用道的路段少之又少,大多路段都得騎在機慢車優先、專用道上,任憑機車騎士以極大速差隨意刷卡、超車,或是跟行人擠人行道,落得騎自行車不方便、用環島一號線環到迷路的窘境。

數落這麼多,就可以知道我在自行車政策這個方面有多麼不滿……但還是要說不是沒在進步,我也知道經費有限。只是總不能望穿秋水地一直等待、讓我們期待明天會更好吧。

人本交通,不是讓人辦事方便,是以人為主體的道路設計

近幾年人本交通的概念在臺灣被大幅炒熱,相關部會也動起來落實跟人本交通相關的政策。除交通部外,內政部營建署是另一個同樣致力於人本交通的政府單位,該單位更制定了都市人本交通道路規劃設計手冊,希望未來在設計市區道路時,都能盡量依照該規範所提及的內容來設計。不過這份手冊終究是參考性質,並沒有強制規定市區道路一定得按照該手冊設計,所以儘管手冊已經更新到第二版,仍有許多新闢道路未完全落實人本概念。

所謂人本交通,絕對不只是讓你覺得交通部服務很便民、和民眾很接近而已。而是在規劃運輸系統時,就考慮到各種運輸模式和運具的特性,有貼近不同用車、步行族群的需要的設計,並得以和環境和平共處、永續發展;就算你是一位行動不便的相對弱勢者,都可以安全地、方便地,甚至是獨自地使用道路或其他運輸系統。

2021 年,苗栗縣頭份市中央路人本交通工程改善完成,為臺灣的「真」人本交通願景立下新標竿。頭份中央路有寬大的人行道和自行車專用道,並有實體分隔,以確保行人與自行車都能通行安全。

比頭份中央路寬上將近 2 倍的嘉義市自由路,更具有可以靈活規劃自行車道與人行空間的條件。
新建的自由路自行車道採用並行於快車道右側、且筆直的形式,符合當今對於自行車道的要求。


細看自由路自行車道

自由路自行車道西端由世賢路口開始,東端至友忠路口,中間經過友愛路等嘉義市重要道路,長度並不長。作為從世賢路分支出的自行車道,原先我以為他會是環市自行車道的支線,但市政府的網頁上將其標示為主線
因為自由路有寬大的快慢車道分隔島,所以就把自行車道設在快慢車道分隔島內左側、外側快車道右側,中間並用植栽或金屬柵欄與快車道做實體分隔。

時值年假,南部的冬日白天依舊熱情。而分隔島上的樹木,也似乎沒有感受到冬天般,依舊綠意盎然。
整體來說,騎起來是非常舒適的,因有植栽庇蔭,應該是冬暖夏涼,非常適合休閒與日常騎車。

1|在快慢車道分隔島上的自由路自行車道,依舊綠意盎然。

AC 鋪面、雙向各有一條自行車道

不同於先前嘉義市的自行車道多半採剛性混凝土鋪面,此次自由路自行車道的鋪設,一開始就採用 AC(瀝青混凝土)鋪面,僅有少數路段不知什麼原因,依舊使用水泥混凝土鋪面。而隨著嘉義市環市自行車道的工程展開,原本世賢路自行車道也有許多路段採用水泥混凝土鋪面,亦一併重鋪上 AC 鋪面。

2|或許是自行車道下正好有埋管線,留設維修口的關係,有一些路段仍採用水泥混凝土鋪面。
什麼是 AC 鋪面?(點按即可展開)

AC 鋪面這個詞,相信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因為在「路平專案」內都會特別強調要做 AC 重鋪工程。AC 是瀝青混凝土的意思 (Asphalt Concrete),就是我們一般會說的「柏油路」。

事實上「瀝青」和「柏油」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且生產方式也不相同;柏油因為對人體健康會有危害,早早就已經不使用在道路了;至於瀝青是石油提煉中的其中一項產物,並大量利用在道路工程,與其他材料混合後,成為瀝青混凝土 (AC) 鋪面。所以現在的道路要正式地說,是「瀝青路」而不是「柏油路」;不過柏油路這個名詞已經深植人心,甚至高雄的駁二特區還有一條路取自柏油的諧音,命名為「駁遊路」。

一般來說,我們會把水泥混凝土路面稱為剛性鋪面、瀝青混凝土稱為柔性鋪面
從字面上即可得知,剛性路面具有較高的穩定性,不易因為重車輾壓而變形,故後續維護作業較少;但行駛的舒適度上,則是柔性鋪面勝過於剛性鋪面,加上成本較低、維護快速等優點,目前一般道路都是採用柔性鋪面,其中柔性鋪面又以 AC 鋪面為大宗。僅有在部分重車多及地盤較不穩定等路段,才會採用特別採用剛性鋪面,如某些交流道、路口容易接受車輛減速時重壓鋪面的路段;或早期的國道三號南投竹山、名間路段(目前已全面加鋪 AC 鋪面)。

而自由路自行車道為雙向各一車道設計,相關標線也都為單向,並繪設專用菱形標線,意思是人不能行走於其上。不過這絕對不可能全面遵守!XD 一定會有人走在自行車道上還毫無知覺,應該也會有逆騎的車輛。

有 YouBike 2.0 站點,優勢滿分

當然,自由路自行車道也配備了近期嘉義市大力推廣的 YouBike 2.0 公共自行車,皆在北側(西向)快慢車道分隔島上。加以 YouBike 2.0E 電動輔助自行車在嘉義市首發,騎腳踏車生活、逛街或休閒,既時尚又沒負擔。過去,嘉義市曾經有一套失敗的公共車輛系統,導致公共自行車方面落後其他城市一大截;但隨著 YouBike 2.0 的引進,加上嘉義市範圍小、增設站點容易,現在已經可以看到許多民眾在市區道路上悠閒地騎著 YouBike 2.0 了。現在嘉義市借 YouBike 前 30 分鐘仍然免費(優惠 10 元),你還不來試試看這優質的自行車道嗎?

3|設在自行車道旁邊的 YouBike 2.0 站點。站點前那一段草皮和落葉應該可以順便去除,減少自行車滑倒的風險。

快慢車道分隔島身兼線型公園,易於親近

騎著騎著,可以看到分隔島上有許多居民正閒話家常,正是嘉義市道路快慢車道分隔島的特色。快慢車道分隔島身兼線型公園,可以讓居民在上面聊天、遊憩、休息,且不受車輛干擾。即使是道路,正確的設計和空間利用,在上面活動也會顯得安全。

4|分隔島上的公共空間成為社區居民聚會與遊憩的場所。這是在「道路」上,但安全的空間使人們可以放心使用。

鄰近路口的退縮設計還可以更好

自由路的快車道是准許右轉的,而不需要先行切換至慢車道。右轉後,需再等一次號誌,待慢車道紅燈後,才可駛入橫向道路。這是嘉義市的特色,卻也成為同類型道路可能造成車輛碰撞的衝突點。將自行車道設在快車道右側,更有可能讓自行車面臨快車內輪差的風險

為了解決此類問題,多數的方案是將自行車道往路口外退縮,使自行車道在通過路口的部分遠離快車道;並在快車道和自行車道中間留設快車停等空間,當有自行車或行人直行通過路口時,快車會較容易看到自行車及行人,減少快速右轉及死角所導致的撞擊風險,更可讓自行車與行人優先通過(法律中有規定車輛須讓行人),並安全地在停等空間中停等。或許你有聽過許多市區道路在進行行穿線退縮工程,我就是在講這個東西。

5|自行車道有和快車道保留一點距離,但空間似乎不夠多,也沒有在路口做額外退縮。

由上圖可以發現,自行車道的確和快車道(左側)保留一點空隙做為快車停讓空間,但寬度不足;不過,行穿線的確退縮了,並在行穿線左側劃設自行車道標線,都是相當正確的標線繪製。可惜的就是自行車道在路口並未另外退縮,快車在停讓時有可能回堵快車道車流,但考量自由路平常車流量不高,這樣配置已是瑕不掩瑜,可以給予很高讚賞。

而自行車道在路口退縮以增進安全的設計,最早是荷蘭(尼德蘭,Nederland)開創。荷蘭為一高度使用自行車通勤與生活的國家,他們的交通規劃近幾年算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先進(臺灣就是全球首屈一指的 Errrrrr)。為了顧及自行車騎士與快車的安全及效率,他們規劃了便捷的自行車專用道,路口外採用實體分隔、路口內退縮,讓各種車輛得以和平共存,可以說這樣的設計才是真正的人本交通想達成的目標。

6|一個類似荷式自行車道的構想圖,自行車道(紅色)在路口是有退縮的;
另黃色區塊為轉角保護。圖片僅供示意、參考。

鋼索護欄保障你我

我覺得自由路自行車道設計最好的一個地方,是就算快車道路寬變寬、實體分隔的植栽消失,自行車道和快車道空間還是隔著一道鋼索護欄(看起來像是)這不僅保護自行車騎士、防止快慢車互相侵犯彼此路權,更減少自行車騎士騎在快車道邊的壓力,而能自在、悠閒地騎在自行車道上。
世賢路自行車道也有部分路段緊臨快車道,但就沒有類似下圖中的護欄設置,每次騎到這裡時都有不小的心理壓力。新建設的自行車道有所進步,令人開心!

而鋼索護欄也讓自行車騎士有更多容錯空間,如果不小心騎偏離自行車道,鋼索護欄的回彈效果,可協助自行車騎士騎回原本動線,而鋼索護欄的用色也與分隔島的植栽相融合,整體和諧而不失功能性;這嶄新與實用的程度,都忘記我在臺灣!(大力讚賞)

7|在路寬較窄的路段,採用鋼索護欄來保障自行車騎士的安全。

不過,這些鋼索中間的深色鋼柱,如果不小心撞到的話仍然會有受傷的風險,還是要把車騎好才是~

人本交通的代表設施——論行人庇護島與分隔島頭

除了自行車道之外,在某些路口也納入人本交通理念中,對於行人友善的基礎設施。
前述提到的行人穿越道退縮,是保護行人的最基本方式;更進一步,我們可以用行人庇護島來保障行人的安全。

8|圖中的行人穿越道切穿分隔島,離右側的車道較遠,右轉車輛容易看見在過馬路的行人;
且分隔島右邊有島頭設計,可讓車輛至路心正確完成左轉。

自由路是超寬的道路,且橫向道路的車流量普遍不高,所以橫向道路綠燈時間很少。
綠燈時間少最大的問題是,部份行人無法在一次綠燈時間內就穿越自由路,需要兩段式穿越。這時候如果沒有適當空間讓行人得以在道路之中等待,就會面臨極大的生命安全威脅。
行人庇護空間(庇護島)就應運而生。切穿分隔島,讓行穿線利用分隔島的空間;如果綠燈剩餘秒數不足,行人可以在這空間停等,下一個綠燈時可以繼續通過路口。
而且上圖中的行穿線有順道退縮,這也是規劃行人庇護島時可以同時考慮的。與自行車道相同,行穿線退縮,可讓正在右轉的車輛有更多時間、更大角度看到正在過馬路的行人,並有暫時停駐空間讓行人優先通過

這邊要另外講到一個保護行人的設施——分隔島頭,就是上圖右側那個短小精悍的分隔島。他非常小,但非常有用。
路口有一個概念叫做路心——路口的中心。路心不會在路口繪出或設置實體,但所有車輛基本上都要按照路心的線型轉彎。如果為了搶快或為了最短路徑而不按路心線型左轉,就會是「切西瓜」左轉。

9|有按路心左轉(綠色)、未按路心切西瓜左轉(紅色)。圖中間那一塊淺紅色的類矩形即為路心。

如上圖,紅色的虛線路徑即為切西瓜左轉,相信你、我都有看過路口中搶快左轉的車輛,這正是他們的路徑;綠色線則是安全的沿路心線型左轉路徑。綠線左轉路徑在抵達左側行穿線以前就已經完成左轉,車輛與行穿線呈垂直狀態,搭配行穿線退縮,提供良好的視野;紅色左轉路徑是以斜向穿越行穿線,難以察覺車輛左後方正在穿越的行人,且路徑更短、有更少機會可以應變道路環境的不確定性。

切西瓜左轉(紅色路徑)危害是非常、非常大的——臺灣已經為此失去不少生命。2020 年 7 月,新北市新莊幸福思源路口的小貨車撞死行人車禍,社會一片譁然,譴責小貨車為何會搶快左轉、不讓行人;但這不過是每天數千次搶快、切西瓜左轉中,不幸發生死亡車禍的案例。其他用這種方式搶快左轉的車輛,僅是僥倖沒有發生事故,不代表其他人都不會切西瓜左轉,更不是切西瓜左轉很安全。這不是個案,而是臺灣交通管理政策失當下的悲劇。

當時的交通部長林佳龍也說,會開始進行一系列的交通改革,其中包括當年 9 月開始為期一個月的「路口未讓行人」交通大執法。預防勝於治療,執法不過是在違規發生之後的補救,我們有更多工程手段可以改變現況,而其中一個就是分隔島頭

再回顧一下上圖。我們把橫向道路的分隔島延伸到路口內(如黃色區塊),並阻擋紅色路徑的切西瓜左轉。如此一來,再有車輛要這樣左轉,就會撞上分隔島,通常會翻車;要左轉,就只能採用綠線路徑的方式,可以大大增加行人過馬路的安全。此外,分隔島左側的行穿線也因島頭的設置而有行人庇護島,可以安全地在庇護空間中等待下一次過馬路的時間。庇護島的功用可為一舉數得!臺灣許多縣市都加緊設置這些設施,樂見其成。

10|與自由路相交的友愛路也增加了行人庇護島。沒有庇護島以前,穿越道路像是會吞噬人的怪獸;
有庇護島以後,行人可以沒有壓力的慢慢走,不必時時擔心來自車輛的威脅。

嘉義市內的先進交通設施,期望繼續推廣

實際走訪自由路自行車道,我實在是很感動——嘉義市非六都,也並未以交通規劃先進、交通安全著稱;先前我對嘉義市的自行車道多半不看好,但自由路自行車道真的讓我大為訝異,原來這些東西是做得到的,更一次做好,成為我心目中自行車道的典範;政府建的自行車道,已不再是穿越農田的造景、也不再是廢棄鐵道的緬懷,而是實實在在就在家門旁邊,想用就可以用的安全設施。這能不感動嗎?

感動歸感動,我還是用我的公正角度來看待這些設施,自由路自行車道也還有可以改進的空間。嘉義市環市自行車道中,雖然我對自由路自行車道的評價是非常正面的,但其餘路段我都是中等評價,有些路段甚至是負面評價。好的建設該給予鼓勵,也可以發現政府對於交通規劃有慢慢在改變。然而,還有很多缺失需要持續鞭策及監督,執行中當然也有許多困難和現實要排除。

總而言之,我認為嘉義市自由路自行車道是值得一訪的設施。不僅僅是他安全、先進、舒適,更是未來都市與人本交通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環,讓我們得以窺見未來以步行和自行車為主的都市願景。

說這麼多,那到底人本交通是什麼?有什麼方式可以達成?

還有,什麼是轉角保護?文章有提到,但這是什麼設施?

關於人本交通,本來我是想要在這篇文章中順便寫一寫的,但這篇文章太長了,讀者們再看下去可能會受不了;加上有諸多資料想要分享,所以我決定獨立寫一篇。目前已經完成一半以上,就請讀者們持續關注囉!

分享文章
EMC
EMC

臺灣,交通相關科系畢業。副業為鑽研電腦技術,亦從事簡報製作與教學工作。經營個人網站將近十年;從做中學,摸索網站發展方向,期間不斷更動網站主題,後終於定位於交通專門部落格,偶爾參雜一些生活思考。
本著樂於分享,追求內容豐富、淺顯易懂,希望來到這裡的你都能有些收穫 :)

5 則留言

  1. 非常精闢的一篇好文章,不僅僅評論自行車道的優、缺點,且深入地針對道路交通相關知識進行簡單科普說明,非常期待您對於嘉義市其他自行車道的評論與分享!!

  2. 你好~很少看見有針對人本交通中自行車道的解析
    寫得很清楚也很易懂,希望可以有邀稿的機會!

    不知道是否方便留下你的聯繫方式呢?
    我的email是 [email protected]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